“冬病”是指每到气候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特征是“冬发夏止”或“冬重夏轻”。“冬病冬防”就是在冬季对“冬病”易患人群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防止“冬病”的发生,或者促进“冬病”的早日康复,防止“冬病”的复发。
目前我院治未病中心开展冬病冬防药物疗法主要有中药调理和冬季膏方。非药物疗法主要有:艾灸、穴位贴敷、督脉灸、火疗、穴位埋线、中药外涂等多种手段。
非药物疗法主要针对以下四种体质人群:1.阳虚体质,2.气虚体质,3.痰湿或者寒湿体质,4.血瘀体质。
上述四种体质易患疾病有: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肺系疾病;2.痛经、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慢性盆腔炎、尿失禁等妇科疾病;3.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男科疾病;4.冻疮、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系统疾病;5.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疼等中医痹症疾病;6.脾胃虚型慢性腹泻、胃疼等脾胃疾病;7.偏瘫等中风后遗症等。
每年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其实,在中医传统疗法中,还有冬病冬防法,其原理和冬病夏治类似,主要是通过穴位的作用和良性刺激而调理全身经络气血的流畅,对反复发作的“冬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数九寒天,阳气收敛,经络此时也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进行穴位艾灸、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火疗、中药膏方、中药调理等治疗,主要是为了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等功效。
冬病冬治的时间:小雪至大寒(2016年11月22日至2017年1月20日)
治疗疗程:每周2-3次,连续4周为一个疗程。建议每年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
注意事项:1、治疗后注意保暖,避免吹冷风,多饮温开水;2、进行穴位贴敷者,药膏应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敷药处皮肤如出现水泡,应防止局部感染。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冻疮:手部冻疮是冬季的一种常见皮肤病,病情缠绵,手部红肿、胀痛、青紫,受热时瘙痒难忍,甚者溃烂、皲裂,且每值冬春季节均要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中医认为,冻疮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元气虚弱,心气布达气血功能减退,四肢末梢失于温煦,加于寒湿侵袭,血脉收缩,气血受阻,运行不畅,末梢组织失养受损而致。此外,冻疮肿胀之处尚存在蕴热,所谓“披坚之处必有伏阳”。治未病中心运用自制中药“复方冻疮散”外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清热消肿之功,配合穴位艾灸治疗,可以预防冻疮发生,疗效显著。
肺系冬病:指的是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其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其病程缠绵难愈,病久伤络,致使痰留于体内,每遇寒冷季节外感风寒之邪而诱发,秋冬阴气盛,诱发肺中伏痰而发咳喘。
治未病中心采用具有辛散温通的天然中草药为主要组成成分,进行穴位贴敷及穴位埋线,以气相应,以昧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重在阳气不足时温补阳气,扶正祛邪,起到益肺理气、健脾益肾的作用。
肾阳虚证:肾阳虚证的主要表现有:面色白,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下肢为甚,精神萎靡,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痛经或月经不调、久泻不止、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治未病中心通过辨证识体,运用中医传统外治疗法,如穴位艾灸、中药脐疗、特色火疗等,利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原理,综合中药贴敷法,使药物通过皮肤的呼吸作用进入体内,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扶正驱邪,激活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免疫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筹,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素体阴寒、肝肾虚弱、脾胃衰弱,当风、寒、湿三气杂至,即合而为痹。外邪侵蚀机体,使其经脉关节内生瘀血,瘀血阻塞其肢体关节的经络,引起其气血不畅、局部疼痛等症。我科联合使用中药外敷疗法和穴位艾灸疗法治疗,具有活血去痛、逐瘀通经、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